中国健康观察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排头兵北大肿瘤医院跻身肿瘤防治榜首队伍队伍

时间:2019-12-31 03:35:37  阅读:3260+ 作者:京城健康守护者

原标题: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排头兵” 北大肿瘤医院跻身肿瘤防治第一梯队行列

建院43年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五家肿瘤学重点医院之一,院内有床位790张,年服务患者超过70万人次;近5年获资助科研课题44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获资助158项;院内成长出一批国内顶尖、国际化的人才,带动着各个病种的临床和科研全面发展。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广播(FM107.3、AM1026)联合推出“科学技术创新 服务改善——院长对话·北京市属医院院长”系列节目,邀请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跟您一起聊一聊。

跻身我国肿瘤防治第一梯队行列

朱军介绍,1976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北大医院肿瘤科的基础上建成。当时的北大医院肿瘤科只有100张床位,几个研究室,不到一百个人。

1995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有了新的发展机会,搬到了现在的地址,目前,院内有790张床位,每年服务患者超过70万人次;近5年获资助科研课题44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获资助158项,学术地位不断地提高,慢慢的变成了全国五家肿瘤学重点医院之一。

中国原研抗癌药叩开海外市场大门

2019年11月14日,我国原研抗癌药泽布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

这标志着,泽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新“突破”。

作为这项关键性2期临床研究的首席研究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表示:“这代表着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得到国际肯定,我们不仅能为中国患者研发新药,也能让更多国家的患者受益,为世界提供中国的治疗方案。”

在新药研发方面,朱军介绍,近年来,国内所有的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北大肿瘤医院内科一直稳居第一,成为全国肿瘤专科医院里面的排头兵。在淋巴瘤新药领域,北大肿瘤医院是负责项目最多、推动新药上市最多的国内医疗机构。

多学科取得抗癌治疗重大突破

朱军介绍,近20年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长出一批国内顶尖、国际化的人才,带动着各个病种的临床和科研全面发展。

2016年的中国肿瘤临床实验的报告中,担任主要研究者的临床试验数量排名前五的9位专家中,北肿一家医院就占了1/3。除了淋巴瘤专科,还有消化肿瘤内科的沈琳、肾癌黑色素瘤的郭军等一大批专家都已经是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淋巴瘤专科诊治中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淋巴瘤专科诊治中心(1996年),也是全国最大的淋巴瘤专科诊治中心,每年诊治淋巴瘤患者6000余例,以及全国最大的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每年淋巴瘤自体移植100余例。科室牵头的淋巴瘤临床试验占到全国的五分之四左右。

胃肠肿瘤中心

胃肠肿瘤中心是以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诊治为主的外科临床科室,专长于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标准根治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目前,在国内胃肠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中心现有开放床位122张,年均门诊16000余人次,手术例数2500余台。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功能涵乳腺癌筛查、乳腺病变诊断、原发性乳腺癌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随访及康复指导、临床和基础研究。优势服务、国内领先:

① 乳腺癌治疗整体疗效好:2000年至2016年共计治疗原发性乳腺癌12000余例。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病例的五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0%和83.2%;HER2蛋白过度表达(基因扩增)、三阴性、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五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88.7%、90.9%、93.8%。

② 保留乳房治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保乳比例为40-50%,患者生活品质好,且复发率低。

③ 前哨淋巴结活检:避免腋窝清扫,提高生活品质,复发率低。

④ 新辅助治疗:合理用药,提高保乳成功率,降低淋巴结清扫率。

肾癌黑色素瘤病房

肾癌黑色素瘤科室致力于黑色素瘤及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及其临床转化研究,并积极开展探索性临床研究,指引学科治疗发展趋势。

慢慢的变成了亚洲一流的黑色素瘤与泌尿肿瘤治疗中心,并逐渐被国际认可的全球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之一、对于特殊亚型黑色素瘤与肾癌的治疗作出了杰出贡献,相关工作被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内外指南所引用。而对于临床转化研究,慢慢的变成了国内黑色素瘤与泌尿肿瘤临床研究的主要牵头中心,使得患者有机会接受到最前沿的系统治疗。

据了解,随着科研水平提高、临床多学科诊疗一体化的发展,科室无论黑色素瘤还是泌尿肿瘤患者的预后都获得显著改善与提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科室病房收治患者8025人次,门诊患者26206人次,慢慢的变成了了亚洲地区首选的黑色素瘤与泌尿肿瘤治疗中心

专家围着患者跑

在北京,每天都会从全国各地涌入数以万计的肿瘤病人,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人头攒动的医院辗转。致力于为更多病人争取生机,也为改变“病人围着医院转”的现状,自2002年起,北大肿瘤医院在全院范围内推动肿瘤多学科治疗。

目前,已形成11个多学科协作组,并将MDT纳入医院质量管理,实现肿瘤诊治策略的科学化,医疗资源的整合化。其中,消化系统多学科协作组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讨论约3000余例患者病例。

远程医疗助力分级诊疗的落地

“让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路”,依托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远程医疗正在给患者带来慢慢的变多的便利。为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科技术优势,助力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全国搭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多项诊疗服务,让肿瘤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北大肿瘤医院的专家资源。截止目前服务患者2000余例,已联通300余家医疗机构,覆盖全国25个省市及地区。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肿瘤专科防治能力,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使辖区居民肿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和顺畅的层级转诊,北大肿瘤医院作为核心医院承担了海淀区肿瘤专科医联体建设,与医联体内23家成员单位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卫生宣教、肿瘤筛查方面能力,唤起大众重视科学防癌的意识,培养居民健康科学素养。

“三心联动”助推医院文化新发展

心音坊,用音乐传递爱

2015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牵头创建了“心音坊”,由专业的肿瘤心理医生和音乐治疗师一起,为患者打造一个用音乐抚慰心灵的所在。

“心音坊”的演奏者都是爱心志愿者。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有志愿者前来演奏,有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慢慢的变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现在,心音坊已经有80多位志愿者参加演奏,其中有获国际音乐大奖的海归人员,有留学生,有医护人员,有癌症康复者,有资深演奏家,有社会志愿者等等。

由于报名志愿者太多,他们还成立了考核小组,负责筛选,经过核心小组考核的志愿者,才能有幸成为心音坊的志愿者。“心音坊”为病人营造了温馨的诊疗环境,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我院的人文关怀和特色文化。

现在,每当走进外科楼大厅,都会听到舒缓的音乐,有时是钢琴,有时是小提琴,有时是古筝或者其他乐器,病人在音乐声中候诊,心情得到安慰,减缓了病痛和焦虑,心音坊也慢慢的变成了医院文化的名片。

心语墙:用文字鼓舞人

2017年1月,在季加孚院长的倡导下,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建立了名为“心语驿站”的医患交流墙,2017年5月8日,门诊部进行了医患共绘“微笑•心愿墙”的互动活动,2017年6月,党院办进行了专题讨论,设计推出了“心语墙”的活动方案,在全院逐步展开。2017年9月18日,在心语交流活动的起点——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举行了“医患携手,筑梦北肿”心语墙启动仪式。

从此,“心语墙”成为了医院的又一个文化亮点,带着温暖的文化气息鼓舞着患者和医务人员。 淋巴肿瘤内科、介入科、骨泌科、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康复科等也相继开展了心语墙活动。季加孚院长围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语墙”的故事撰写的文章,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刊登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期下网站The BMJopinion。

“北肿心空间”:诠释医学的人文精神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学报告厅外,有一面由院工会设计的“北肿心空间”的展示墙,今年的主题是“曾经”,每个季度都会有3-4位资深专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从医经历和对医学人文的深入思考。

“北肿心空间” 呈现了医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文字诠释了他们从医的初心,历数他们的成长经历。这些珍贵的回忆和思考不但感染着自己,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医护人员,这里也能让患者看见一个活色生香的真实的医生,成为展示医学人文精神和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窗口。

通过“北肿心空间”让大家能有更多思考:医学不单单是科学和技术,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它去承载,需要医生去探寻。精湛的医术和技能是医护人员的共有追求,而厚重的医学人文更是一双飞腾的翅膀,帮助所有医务工作者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综合我爱问医生

责任编辑: